在机队中常遇到在复飞的时候遇到襟缝翼超速的情况,其中波音对于当时的加速度要求比较高,均一事一议的方式。
2024年12月,波音对737 AMM 05-51-08 FLAP/SLAT DOWN OVERSPEED CONDITION襟缝翼超速特检程序已更新,其中NG的手册刚以TR形式完成改版,MAX的手册预计明年5月前完成改版。正文内容主要变化如下图所示,对条件进行了细化,减少了需联系波音及无法商业运行的情况。

737NG的改版如下

在机队中常遇到在复飞的时候遇到襟缝翼超速的情况,其中波音对于当时的加速度要求比较高,均一事一议的方式。
2024年12月,波音对737 AMM 05-51-08 FLAP/SLAT DOWN OVERSPEED CONDITION襟缝翼超速特检程序已更新,其中NG的手册刚以TR形式完成改版,MAX的手册预计明年5月前完成改版。正文内容主要变化如下图所示,对条件进行了细化,减少了需联系波音及无法商业运行的情况。

737NG的改版如下

机队种发生过2次由于货舱门内部手柄弹簧断裂导致的门警告事件,通常发生在80节滑跑阶段。该断裂在增压情况下,不会发生失压事件,但是在落地后,由于此前的反复加压和振动,会导致货舱门打开的情况。断裂均为疲劳断裂。2023年制定的详细目视检查,并不能有效识别。因此制定了9-10机龄期间执行一轮弹簧更换的政策。
2024年12月,有737MAX飞机在乌鲁木齐出港滑至除冰坪关车除完冰后,左右发在启动过程和启动后发动机振动值均超过4。


当地气象条件:-3℃,有冻雾天气。
地面检查双发风扇叶片、前锥区域有结冰,已完成加温除冰,检查风扇叶片、进气道、压气机进口导向叶片检查无损伤。



案例极少,分析当时地面水是以冰点水的存在,遇扰动凝结。

理论探讨:
理论上,发动机进气道直径越大,中心附近的温度越低。在同样的场温下,1B发动机中心(整流锥附近)的温度要比7B低,更容易结冰。



在相同的结冰条件下,不同整流锥的积冰存在差异。
尖锥、前锥后椭表面的“冰羽”覆盖范围较大,椭球帽罩表面的“冰羽”覆盖范围较小。尖锥帽罩和前锥后椭帽罩虽然低转速下表面积冰量较大,但是表面积冰会随转速升高发生脱落,而椭球和前椭后锥帽罩脱落冰量较小,因此尖锥帽罩更不易出现大量积冰,这与大涵道比帽罩防冰的设计要求一致,因此在帽罩结构设计中可优先考虑前部采用尖锥型面。
值得留意的是,发动机前锥结冰往往导致高振动值(可能大于4),当关掉发动机防冰后,振动值可能骤降。这是因为打开防冰后带来约3%的N1增速从而导致共振增加。

来源于网络公众号
根据澳大利亚航空安全调查局刚刚发布的一起事件的调查报告,一架波音737又因为飞行员扳错开关导致飞机差点空中失控。
该事件发生在2023年9月6日从布里斯班至墨尔本的一架注册号为VH-YQR维珍澳洲航空波音737-800客机上。当飞机接近巡航高度时,客舱乘务员希望进入驾驶舱。当时机长为监控飞行员,在确认安全程序之后,机长伸手去打开驾驶舱门。但是因为和方向舵配平位置接近,而且手感比较像,所以机长实际上是使用的下图左边的方向舵配平电门,而不是右边那个驾驶舱门开关。

因为驾驶舱舱门开关需要保持在开的位置,一直到门被打开,所以机长是持续将方向舵配平电门转向左侧。错误的转动造成飞机方向舵配平向左到了极限。虽然作为操纵飞行员的副驾驶很早就发现了飞机开始带左坡度,改用自动驾驶航向选择飞行。但是飞机状态没有任何改善,于是他脱开自动驾驶,使用全部副翼向右转来制止飞机的左坡度。在飞机稳定下来后,飞行员发现需要使用驾驶盘(刻度盘)向右偏转35度来控制飞机。在检查哪里发生问题的时候,作为监控飞行员的机长这时候才发现方向舵配平打到最左侧。于是将方向舵配平回到中立位之后,飞机重新正常飞往墨尔本。但是在整个过程中,飞机左坡度达到42度,触发了坡度警告,并造成一名乘务员受伤。
之前的ANA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故,2011年9月6日,当时是机长去洗手间,副驾驶一个人在驾驶舱,机长回驾驶舱时,副驾驶也是扳错电门。ANA这架737-700型飞机差点翻过去,飞机左坡度达到130度,下俯35度,高度从41000英尺掉了6300英尺(大约2000米),航向从052度变为257度,超过180度反转,飞机载菏达到2.68G。

飞机进入复杂状态。所幸副驾驶最后控制住了飞机,该次事故造成4名乘务员受伤,所幸没有造成其他乘客受伤。
2024年11月有11*2(737MAX),有飞机反映实时监控连续出现L.E. PROX SNSR FAULT CODEs 报文飞机连续出现4号襟翼收上与其他不一致的问题。
代码27-81222 | LE FLAP 4 RETRACT SENSOR SIGNAL DOES NOT AGREE WITH OTHER LE FLAP RETRACT SENSOR SIGNALS

从地面模拟,从未能再现故障。
完成FSEU更换、传感器更换,均无改善。
后更换收放作动筒,更换了三次。最终故障不再反映。
怀疑是在有负载的情况下收放作动筒内漏。前两次做动筒修理质量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