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有案例+网络公众号
2025年1月,有多架飞机落地检查发现大翼下表面有结冰晶的情况,特点是长航线的飞机会出现。目的地机场温度20度,湿度63%。在落地后很快就化去了。
分析这种现象为,油箱冷浸的现象。
“冷浸”(cold soak),字面理解是“浸泡在寒冷的环境里”,但是作为一个专用语,它特指“被浸透了”。飞机在高空中飞行一段时间,外界环境可以低于-40℃,但空调系统使得客舱内部的温度可以保持在20℃以上,因此在行话里一般就没有“冷浸的客舱”这样的说法;相反地,大翼区域得不到这个级别的呵护。大翼内部有“结构油箱”,燃油温度传感器指示值可以达到-20℃。这个温度高于环境温度,是得益于“燃油温度管理”:对于B737NG,燃油通过与来自发动机驱动泵的液压油换热得以加温;而A320的燃油被来自发动机IDG的热滑油所加热。尽管如此,相对而言,大翼已经是被寒冷环境浸泡得比较充分了,因此就有“冷浸大翼”(cold soaked wing)的说法。
被冷浸过的大翼,在落地以后,依然可能“寒气逼人”。当潮气遭遇了冷浸大翼,就形成了所谓的CSFF(cold-soaked fuel frost,冷浸燃油霜)。
“冷浸大翼”在防冰液“保持时间”表格里。以符合SAE生产规范的II型防冰液的通用保持时间表为例,在“冷浸大翼上有降雨”这一列有如下注释(NOTE 5):对于0℃或以下温度没有建议的保持时间。当冷浸大翼上有降雨,且外界温度在0℃以上时,根据外界条件:对于100/0这种混合比的SAE II型防冰液,保持时间在8-45分钟;对于75/25这种混合比,保持时间在4-25分钟。而当外界温度在0℃或以下,雨落在比它更冷的大翼上可以立即结冰,因此防冰液不能起作用了。
机组FCOM中,如果符合其他一些条件,B737NG允许大翼下方的特定区域,也就是CSFF区域有不超过1/8英寸(3毫米)的结霜,允许在这种情况下起飞。
最后,“冷浸”的概念,回归到词汇本身,它也可以用于其他一些场景,表示“被寒冷环境充分浸泡”的意思。例如:液压油在巡航阶段也被冷浸。资料显示,B737NG的液压油量指示值,在巡航时由于冷浸效应可以减少7%。